“姜超为什么不火?”这问题,有时候我会在行业里听到,感觉挺有意思。毕竟,在一些细分领域,他还是挺有影响力的。但如果说“火”,放到大众视野里,那确实沾不上边。今天就随便聊聊,凭着这些年摸爬滚打的经验,我这人不太会说套话,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。
首先得聊聊定位。姜超老师给人的印象,更像是个深耕于某一专业领域的“技术派”或者“深度研究者”。他的内容,无论是分析宏观经济,还是解读产业趋势,都带着一股子“硬核”的味道。这种风格,天然就过滤掉了一大部分追求“轻松有趣”的受众。大众传播,说实话,有时候需要的不仅仅是深度,还需要一点“易嚼性”和“共鸣点”。
举个例子,我们做产品推广的时候,都知道要找到目标用户最痛的点,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去沟通。姜超老师的内容,深度够,信息量也大,但有时候,那种严谨、甚至略带枯燥的逻辑推演,对于初入行的年轻人,或者想快速获取信息的大众来说,门槛就有点高了。
而且,很多时候,这种“不火”,也跟传播渠道和方式有关系。现在的媒体环境,信息爆炸,要想让一个人或者一个观点在海量信息里脱颖而出,需要持续、有策略的曝光。有时候,即使内容再好,如果没有一个好的“放大器”,也很难形成广泛的影响力。
再者,从内容风格上来说,姜超老师的表达方式,确实比较“学院派”或“研究型”。他更侧重于数据的罗列、逻辑的链条、以及相对审慎的判断。这对于需要快节奏、高情绪刺激的短视频平台或者社交媒体来说,可能不是最适配的。我们公司之前也尝试过将一些深度分析报告,拆解成短小精悍的视频,但效果往往不如那些直接抛出结论、制造话题的账号。
很多时候,大众所谓的“火”,是被某个情绪点、某个热点事件,或者某个鲜明的个人标签所驱动的。姜超老师的风格,不太走这一路线。他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,但老师的特点,是引导学习,而不是制造娱乐。这两种角色的需求,在当下的大众认知里,是有一些错位的。
我还记得有一次,我们尝试帮一个专业领域的意见领袖做内容放大,就是因为内容太“硬”,我们花很大力气去包装,结果发现,虽然专业人士认可度高,但大众传播效果就是上不去。后来换了一种方式,找了个更有煽动性的角度,效果立刻就不一样了。这让我觉得,所谓“火”,有时候跟“内容本身的价值”是两回事,更多时候是“内容被大众接受的程度”。
从个人特质上来说,姜超老师给人的感觉是比较沉稳、内敛的。他很少有那种“博眼球”的举动,或者刻意制造争议。这种“君子之风”,在很多时候是受人尊重的,但对于需要“人设”和“话题性”的市场来说,可能就少了点“爆点”。
现在的市场,很多时候会把专业能力和个人魅力,或者说“网红气质”绑定在一起。如果你能同时具备深度内容输出和强大的个人吸引力,那“火”起来的概率会大很多。姜超老师的重心,显然在前者。他在专业领域内的声望,更多的是建立在扎实的分析和独立的判断之上。
我们公司有个做金融分析的同事,他分析得头头是道,但就是没人看,因为他直播的时候,全程面无表情,就像在背书。后来他稍微改变了一下,开始主动和观众互动,偶尔开个玩笑,虽然有人说他不“专业”了,但他的粉丝数量确实涨了很多。这中间的取舍,挺考验人的。
再者,商业化和内容纯粹性之间,也存在一个难以言喻的张力。要“火”,通常需要进入更广阔的商业市场,这意味着需要配合各种推广、合作、甚至一些“跨界”行为。姜超老师是否热衷于这些,我不好妄加揣测,但从他以往的内容风格来看,他更像是那种“只管耕耘,不问收获”的学者型。这种纯粹性,在初期吸引了一批忠实粉丝,但要进一步破圈,就需要做出更多妥协。
很多时候,一些“火”起来的专业人士,他们会巧妙地将自己的专业知识,转化成更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的产品,比如入门级的课程、通俗易懂的书籍、甚至是带有娱乐性质的科普内容。而姜超老师的内容,似乎更多地停留在“分析”层面,这本身没有问题,但要“火”,就需要“转化”。
我们之前也帮一些专业人士做过内容变现,过程里发现,很多人zuida的阻碍,就是“不愿放下身段”。他们觉得,一旦把内容“大众化”了,就失去了原有的专业性和深度。但事实证明,很多时候,那些能够找到“大众化路径”的专业人士,反而能获得更广泛的影响力,甚至反过来,吸引更多人关注他们的“硬核”内容。
最后,我想说,技术和传播之间,总有一段“最后一公里”的路程。姜超老师在技术、分析、研究层面的功力,毋庸置疑。但要让这份功力在更广阔的平台“发酵”,就需要掌握一套与当下媒体环境相匹配的传播策略。这不仅仅是发帖、更新内容那么简单,还涉及到互动、社群运营、甚至一些跨平台的联动。
有时候,看到一些做的不是特别顶尖,但传播得非常广的内容,你会发现,背后可能有一个很懂传播的团队,或者个人对传播的策略非常清晰。他们知道什么时候抛出什么话题,用什么样的节奏去吸引眼球,以及如何将流量引导到自己的核心价值上。
关于我们,我们公司一直致力于帮助专业人士将他们的知识和洞察,以最有效的方式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。我们相信,无论多么专业的内容,都有其独特的用户价值,关键在于如何找到那个“连接点”。而姜超老师,或许只是还没有找到那个最适合他的“连接点”,或者说,还在坚持着自己独特的风格,这本身也是一种值得尊重的选择。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