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么样校园贷:过来人的实在话

投资策略 (1) 3小时前

怎么样校园贷:过来人的实在话_https://wap.letulww.com_投资策略_第1张

谈到怎么样校园贷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“容易骗人”,或者“学生没钱也能借”。这话说对了一半,但背后的门道,没摸过的人真不一定懂。我在这行摸爬滚打了几年,见过不少家长愁眉不展,也见过学生走弯路,所以今天就想掰开了揉碎了,说说这事儿,不带花哨的,就讲点实在的。

初识校园贷:光鲜背后的诱惑

最早接触校园贷,还是在一些大学城附近,看到那些穿着西装、胸前别着公司标识的年轻人,在校园里散发传单,或者在宿舍楼下摆摊。他们的话术总能精准地戳中学生的需求:急用钱买新款手机、参加社团活动经费不足、家里寄来的生活费还没到账……“无抵押,额度高,最快当天放款”,这些词儿听着就让人心动。尤其对于刚步入大学,对金钱没什么概念,又渴望独立和消费的学生来说,简直是雪中送炭。

我记得有个小姑娘,刚上大一,家里条件一般,但她特别想融入集体,参加各种活动,还要买名牌化妆品。她第一次借款,金额不大,几十块钱,还进去的时候,利息好像也就几块钱。尝到了甜头,觉得这东西“挺好用”,而且“反正能还上”。很快,她的需求就从几百块变成几千块,从买化妆品变成交学费。那时候,学校附近的小额贷款公司,简直跟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,形式也五花八门,有APP的,有线下的,还有一些打着“助学贷款”旗号的。

那时候,不少人在说,“学生好欺负”,“他们年轻不懂事”。但我觉得,这更是市场需求的体现。年轻人有消费欲望,有独立意识,但经济上还不成熟,社会经验也欠缺,这本身就成了一个容易被利用的群体。我们这些做过的人,也得承认,一开始确实有人把这个当成了“割韭菜”的生意,但后来,情况就复杂多了。

“利息”这个坑:数字游戏有多恐怖

要说怎么样校园贷最坑人的地方,那绝对是“利息”两个字。刚开始,那些“日利率万分之几”的说法,对于没有理财概念的学生来说,听着就好像一块钱一天才几分钱的利息,微不足道。可一旦你算细账,尤其是那些“手续费”、“管理费”、“逾期费”、“服务费”这些名目加起来,那真实年化利率,简直能吓死人。我见过一些产品的实际年化利率,能达到惊人的百分之几百,甚至更高。

我曾经接触过一个案例,一个小伙子因为手机坏了,想赶紧换个新手机,就在一个APP上借了2000块。说是“7天无息”,他以为7天后还2000块就行。结果7天后,APP提示他需要还款2300块。他当时就傻眼了,追问之下才发现,那“无息”是基于一种“分期还款”的模式,而且这300块是“平台服务费”加上“本金产生的利息”。更别提,如果他没按时还,每天的逾期罚息,又是另一笔天文数字。他当时身上的钱根本不够,最后只能硬着头皮又找亲戚朋友借钱来还,那段时间,整个人都瘦了一圈,整天魂不守舍的。

这种“拆东墙补西墙”的恶性循环,一旦开始了,就很难停下来。很多学生并不是真的还不起,而是被这些变相的利息和罚息给套牢了,负债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,最后压垮了他们。我记得我有一个同事,刚入行时,手里有点闲钱,觉得做校园贷“来钱快”,就跟着一些“老手”一起操作。结果,他自己的本金,因为一开始没把控好风险,加上部分学生恶意逾期,最后不仅没赚钱,反而倒贴了不少钱。这事儿对他打击挺大的,他也开始反思,这生意,真不是谁都能做的。

风险控制:看不见的“枪口”

在我们业内,做怎么样校园贷,风险控制是核心。但对于学生群体,这个“风险”又格外复杂。它不仅仅是还款能力的问题,还涉及到信用意识、法律常识、甚至是家庭背景。我见过一些学生,一开始还款都很正常,但家里突然出了变故,或者家长不支持,钱就不见了踪影,人也contact不上了。这种情况,你就得花大力气去追,但效果往往不理想。

我记得我们之前合作过一个平台,他们做的“助学贷”,号称是低利率,而且对接的是一些大学生创业项目,听着很正规。刚开始,好多学生申请,我们配合做尽职调查。但时间一长,就发现问题了。有些所谓的“创业项目”,根本就是虚假的,学生借的钱,最后都用来消费了。更离谱的是,有些学生在拿到钱后,直接把手机号停了,人也消失了,直接失联。这时候,平台去找学生,学生就说“我没钱还”,甚至会威胁说“你们这是高利贷”。我们这边,也得想办法去contact家长,但很多家长根本不知道孩子借了钱,一听就炸了,有的甚至直接说“这是你们的责任,我们不管”。

还有一种情况,就是学生之间互相“担保”或者“代还”。一个学生借钱,拉着好几个同学一起,说“我们都是兄弟姐妹,互相帮忙”。结果,第一个还不上,后面担保的就被连带了,一下子就可能影响好几个家庭。这种“人情债”比“金钱债”有时候更难缠。

“正规”与“非法”的界限

现在,政府对校园贷的监管越来越严,很多打着“校园贷”名号的平台,其实都游走在灰色地带,甚至直接就是非法的。真正的“正规”平台,应该严格遵守国家关于金融借贷的各项规定,利率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,并且有明确的告知义务,不能有任何误导消费者的地方。

我接触过一些做“校园贷”转型的公司,他们现在更多的是在做一些助学贷款、消费信贷,而且对接的是正规的金融机构。他们会更注重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信用记录,流程也更规范。比如,他们可能会要求提供学生证、家长contact方式、甚至学校的消费账单来评估风险。而且,他们会明确告知你年化利率是多少,各项费用是多少,而不是含糊其辞。

说实话,对于学生来说,如果不是万不得已,真不建议去碰那些来路不明的“校园贷”。哪怕你急用钱,也最好是先和家里人沟通,或者寻求学校的guanfang助学渠道。那些看上去“方便快捷”的贷款,往往背后隐藏的风险,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。我见过太多因为这个毁了自己前程,或者给家里带来沉重负担的例子。做怎么样校园贷,这四个字,背后牵扯的,远不止是钱,更是责任和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