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美为什么股价那么低?聊聊那些我们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挑战

融资租赁 (2) 19小时前

国美为什么股价那么低?聊聊那些我们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挑战_https://wap.letulww.com_融资租赁_第1张

“国美为什么股价那么低?”这问题,估计很多人,尤其是在零售行业里摸爬滚打的,都反复琢磨过。有时候你看到它的股价,确实会觉得跟它曾经的江湖地位不太搭。当然,股价这东西,受太多因素影响了,短期波动,市场情绪,宏观经济,这些都搅和在一起,但要说为啥长期这么低迷,那得往深里扒扒。

很多人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线上电商的冲击。没错,这绝对是绕不开的。你看看当年,国美、苏宁,那是线下零售的绝对霸主,门店多,人流量大,当年“金九银十”的日子,那叫一个红火。但电商一上来,特别是淘宝、京东这些,它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,价格透明,送货上门,你躺在家里就能买到东西。这直接就动了线下实体店的根基。

那时候,我们做家电零售的,线下生意还是主力,但也开始感受到压力了。我们得想办法把线下的体验做好,比如产品演示、售后服务,想留住那些愿意来实体店感受的顾客。但电商价格一出来,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。而且,电商的运营成本,你看它不需要那么多实体店面租金、那么大的导购团队,这在成本上就有天然的优势。

线上化转型的阵痛与错位

所以,国美们肯定也意识到这个问题,开始做线上。当年也推出了自己的电商平台,也搞各种促销活动。但这个转型,说实话,真的不容易。线上这套玩法,跟线下太不一样了。线下的用户是被动的,你开着门店,他路过就进来了。线上的用户是主动的,你得用各种方法把他“引流”过来,得懂数据分析,得做精准营销,得玩转社交媒体。

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当时也在研究怎么做线上。有个朋友在我们行业里做得风生水起,他跟我说,线上卖货,最怕的就是“流量贵”。你花钱买个用户点击,结果人家看了看就走了,或者买了东西给你差评,那这成本就很难收回来了。国美当年也花了大力气做线上,但能不能真正把线上业务做起来,不只是建个website,还得有持续的、低成本的获客能力,还得有好的用户体验,这背后是整个运营体系的重塑,不是一朝一夕的事。

而且,当年很多传统零售商,骨子里还是“重资产”的思维。门店、人员、库存,这些都是看得见的“资产”,但也是沉重的负担。到了线上,你得变成“轻资产”,得玩转供应链,玩转数据,这跟过去的经验很多地方是冲突的,甚至是颠覆性的。你能不能让原有的团队适应这种变化?能不能招到真正懂线上运营的人才?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挑战。

再说,线上也有自己的“玩法”。你光有个平台,没人来买,那也等于零。当年大家都在争夺用户,争夺流量。怎么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?这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,还需要有吸引人的产品和内容。国美当年虽然有品牌,但能不能跟上新的玩法,让品牌on-line上焕发新的生命力,这是一个大问题。

品牌形象的陈旧与创新乏力

除了线上化转型,品牌形象也是个事儿。你想想,国美当年给人的印象,是什么?是那种大型的家电卖场,是周末全家去逛逛的地方。但现在,年轻一代的消费主力,他们的消费习惯、他们喜欢的品牌调性,可能跟以前就不太一样了。他们更注重个性化、潮流感、性价比,甚至是参与感。

我感觉,国美在品牌年轻化方面,做得可能不够。你看看现在一些新零售的代表,它们是怎么做的?通过跨界合作,通过打造社群,通过推出各种联名款,让品牌保持活力,跟上时代的节奏。国美好像在这方面,一直没找到特别好的突破口。虽然也会做一些活动,但总觉得离年轻消费者的心太远了。

而且,家电这个品类,本身更新迭代也快。消费者对于新技术、新产品,有天然的追求。如果国美作为家电零售的代表,不能及时地把这些最新的产品、最好的体验呈现给消费者,那消费者自然就会流向别的地方。你得让消费者觉得,来国美,就是能买到最全、最新、最划算的家电,并且还能得到最专业的服务。

我们自己做零售的时候,也经常讨论,怎么让品牌“活”起来?有时候,你一个好的营销活动,一个有创意的内容,就能让品牌在你心中瞬间“活”过来。反之,如果长期都是千篇一律的广告,或者是一些陈旧的促销方式,那品牌自然就会显得老气,没有吸引力。

多元化业务的失焦与资金压力

近些年,你看国美也在尝试多元化,做家电以外的很多业务。这本身是想拓宽收入来源,降低对单一品类的依赖。但问题是,当你把精力分散到太多领域的时候,会不会顾此失彼?尤其是在零售这个竞争极其激烈的行业,你必须把主业做扎实,才能有余力去探索新的领域。

比如,一些尝试,可能并没有真正触及到消费者核心的需求,或者说,它的商业模式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。当你投入大量资金去做一些不确定的事情,而主业又没有起色的时候,资金链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大。而资金,对于零售企业来说,简直就是血液,断了血,一切都谈不上了。

我记得以前有个行业内的朋友,他当时所在的公司也想拓展很多业务。他跟我说,我们zuida的问题是,决策层想得很多,但执行起来,我们发现团队的能力和资源是跟不上的。而且,当一个公司开始频繁地调整战略,尝试各种不同的方向时,给人的感觉就是“失焦”,不知道公司到底想干什么,这种不确定性,也会影响到市场和投资者的信心。

当然,我们不能说所有的多元化尝试都是错的。但关键在于,你是不是真的找到了那个“对”的方向,是不是有能力把这些新业务做成功。如果只是为了多元化而多元化,或者说,这些多元化的业务,并没有给主业带来正面的协同效应,反而消耗了资源,那结果可能适得其反。

管理层与公司治理的挑战

还有一点,是很多人不愿意公开谈,但又很关键的,就是公司治理和管理层的问题。一个公司,如果内部管理混乱,如果战略决策经常摇摆不定,如果管理层之间的意见不统一,那很难指望它能走出困境。

我亲身经历过,一个公司,如果内部沟通机制不畅,信息传达不到位,那下面的人真的不知道该干什么,也就不可能有效地执行。更别提什么创新了。有时候,你会发现,问题不在于战略本身有多糟糕,而在于执行层面出了问题,而执行层面的问题,往往又跟公司的管理文化、激励机制、人才培养等等都有关系。

而且,在资本市场,公司治理的好坏,对股价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。当投资者看到一个公司的管理层频繁变动,或者存在一些关于利益输送、信息披露不透明的传闻时,自然就会用脚投票。股价低迷,有时候也是市场对公司治理能力的一种负面反馈。

当然,我们不能一概而论,说国美就一定存在这些问题。但作为一名在行业里工作的人,我深知,这些细节,对一个公司的生死存亡,有时候就是决定性的。一个好的公司,必然是战略清晰,执行有力,并且有稳定、有能力的管理团队。这些,都是股价背后,看不见的、却又至关重要的因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