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或跃在渊”,这几个字,初看之下,总觉得有点玄乎,尤其是在我们这种跟具体事务打交道、讲究落地执行的领域。但仔细琢磨,里头大有讲究,尤其是当我们面临转型、创新,或者需要突破瓶颈的时候,这四个字简直就是一面镜子,照出我们是该按部就班,还是需要积蓄力量,一跃而出。今天就跟大家聊聊,我个人对“或跃在渊”的理解,以及它在我们实际工作中,到底能有什么用。
“或跃在渊”出自《周易·乾卦》的九二爻辞:“见龙在田,天下何成哉?” 这里的“龙”被比喻成君子或有才能的人,而“在渊”则是指藏匿于深渊之中,时机未到,还未显露。结合“或”字,意思是“也许要跃起,也许要停留在深渊”。它描绘的是一种蓄势待发的状态,一种机会来临前,既有可能展翅高飞,也有可能继续潜藏观察的过渡期。
在我看来,这不仅仅是古代的一种哲学思辨,更是对我们面对不确定性时的一种精准描绘。我们很多时候,就像那条“龙”,明明有能力,有想法,但外部环境、内部条件,或者说,时机,还不够成熟。这时候,硬要“跃”出来,很可能是“在浅滩”,伤了自己,也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。反之,如果一直“在渊”,又会错失良机。关键就在于那个“或”字,它包含了选择、判断和时机的考量。
这就像我们做产品,有时候新功能已经打磨得差不多了,技术上也成熟了,但市场反馈、用户习惯,甚至竞争对手的动态,都还没到一个让我们“一跃而出”的理想状态。这时候,是选择“或跃”——小步快跑,先推向一部分用户测试,观察反应,随时调整?还是“在渊”——继续打磨,等待风口,一旦出现,再一鸣惊人?这个选择,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走得更远,走得更稳。
在实际工作中,我见过不少团队,因为对“或跃在渊”的理解不同,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路。有的团队,看到市场上有个新趋势,立刻一头扎进去,什么都想做,结果搞得自己疲于奔命,最终什么都没做好,这就是“跃”得太快,没顾上“在渊”的审慎。但也有的团队,过于保守,总觉得自己准备得还不够,明明有些机会摆在眼前,却迟迟不敢下手,结果被竞争对手抢占了先机,这就是“在渊”太久,错过了“跃”的时机。
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内部有个关于用户增长的新想法,当时团队里意见挺分裂的。一部分人觉得这个方向很有潜力,但用户基数小,转化率不稳定,担心投入太多会打水漂。另一部分人则觉得,正是因为早期,才更容易通过创新手段撬动增长,而且风险可控。当时我们就陷入了一个“或跃在渊”的境地。最后,我们决定采取一种折中的方式,先投入少量资源,做小范围的实验,用数据说话。这个过程,就像是“龙”在渊边试探,看看水深浅,看看风向。
这个实验的结果,虽然没有一开始想象的那么惊艳,但也暴露了一些核心问题,为我们后续的优化指明了方向。如果没有这个“试探”,我们可能会直接做一个大规模的推广,然后因为用户反馈不好而彻底放弃,或者反过来,因为对数据的过度乐观而盲目扩张。现在回想起来,那种“摸着石头过河”的谨慎,恰恰是“或跃在渊”精神的体现——在不确定的环境中,既要有前进的勇气,也要有后退的智慧。
那么,问题来了,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该“跃”,什么时候该“在渊”呢?在我看来,这需要综合考量几个方面:
这包括目标用户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、技术支持的稳定性、以及行业整体的发展趋势。如果市场还在混沌期,或者技术还很不成熟,那贸然“跃”出去,风险自然很高。反之,如果市场已经有明确的需求信号,或者相关技术已经非常成熟,那“跃”的时机就相对成熟一些。
这里的资源,不仅指资金,还包括人才、技术、渠道等。我们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支撑一次“跃升”?如果资源不足,即使看到了机会,也可能因为无法有效地执行而功亏一篑。所以,很多时候,我们可能需要在“在渊”阶段,先积蓄资源,打好基础,为未来的“跃”做好准备。
任何“跃升”都伴随着风险。我们需要清晰地评估可能遇到的风险,并提前准备好应对预案。是那种可以承受的试错成本,还是会伤筋动骨的致命打击?这决定了我们是谨慎地“或跃”,还是需要耐心“在渊”。
举个例子,我们之前在考虑引入一个全新的技术栈来重构核心系统。技术优势很明显,但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迁移成本和学习曲线。这时候,我们没有一股脑地推翻重来,而是选择了“或跃”,先在非核心模块进行试点,让团队成员逐步熟悉,同时评估实际落地中的问题。这个过程,虽然慢了一些,但却规避了大规模系统瘫痪的风险,也让我们真正掌握了这项技术。
很多人可能觉得“在渊”就是停滞不前,但恰恰相反,真正的“在渊”是一种积极的蓄势和深入的学习。它不是懒惰,不是逃避,而是为了更好地“跃”。
在这个阶段,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:深入研究用户需求,打磨产品细节,优化内部流程,培训团队技能,甚至是在行业内建立更广泛的连接,观察竞争对手的动向。这些看似“不动声色”的工作,都在为下一次的“跃升”积蓄能量。
我曾看到过一些创业公司,在融资遇冷或者市场不好的时候,不是裁员、收缩,而是选择“在渊”,利用这段时间去优化产品,去打磨核心竞争力,去建立更稳固的用户社群。结果,一旦市场回暖,他们就能比别人更快地抓住机会,实现反超。这就是“在渊”的价值,它让你在别人都在焦头烂额的时候,悄悄地变得更强。
总而言之,“或跃在渊”不是一个静态的指令,而是一种动态的智慧。它要求我们在复杂的环境中,保持敏锐的洞察力,既有敢于突破的魄力,也有审慎评估的定力。什么时候该积蓄力量,什么时候该抓住机遇,这中间的度,需要我们不断地去体会、去实践。
在我看来,我们工作中遇到的每一次挑战,每一次转型,本质上都是一次“或跃在渊”的考验。我们不能因为害怕风险就永远“在渊”,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就贸然“跃”。找到那个恰当的平衡点,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,灵活调整自己的策略,这才是我们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,能够持续前进的关键。
所以,下次当你感到迷茫,不知道是该继续现有模式,还是应该大刀阔斧改革的时候,不妨想想“或跃在渊”。问问自己,现在的时机对吗?我们准备好了吗?如果答案不确定,那或许,就先“在渊”一步,积蓄力量,观察风向,等待那个真正属于你的“跃”的时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