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一听“成立私募”,脑子里立马蹦出“巨额资金”、“牌照”、“高不可攀”,觉得这是属于少数精英的游戏。其实,这话只说对了一半。门槛是有的,但并非高得离谱,关键在于你怎么看、怎么做。今天就跟大家掰扯掰扯,一个普通人,或者说有志于在资产管理领域闯荡的人,怎么才能把“私募”这个概念落地。
以前,私募牌照是神话,得找人、找关系,耗时耗力。但现在不一样了,虽然过程依然复杂,但相对公开透明很多。最起码,你知道往哪儿走,需要准备什么。最直接的路径,就是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(AMAC)备案。但备案之前,你得有个“壳”,也就是一家符合要求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。很多人卡在这一步,觉得没钱、没人脉,怎么办?
这时候,就得回归到最基础的:你得有资金,还得有团队。没钱,你至少得能出资一部分,而且得有实际办公场所,哪怕一开始是租用的。更重要的是,你不能是“光杆司令”。一个合格的私募基金管理人,至少要有高级管理人员(通常是具备基金从业资格的),一个合规风控人员,还有一个运营人员。这可不是随便找几个人挂个名就能应付的,人家证监会和基金业协会是要看实际情况的。
我见过不少朋友,一开始想法很好,但执行起来就卡壳了。比如,资金不到位,或者找来的人不专业,甚至连最基本的基金从业资格都没有。这样一来,别说备案,连申请的资格都没有。所以,第一步,别想着一口吃个胖子,先从自己能掌控的资源和团队开始,把“人”和“钱”这两件事想明白。
你可能已经注册了一家公司,也拿到了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,恭喜你,这只是一个开始。真正决定你能不能“活下去”,甚至“活好”,是你的产品。私募的核心价值在于为投资者创造回报,你得有个拿得出手的投资策略,还得有个能吸引人的产品。我当年刚开始的时候,也是想着能不能尽快发个产品出去。结果呢?产品设计不合理,募集不起来,就算勉强募集起来,策略也没跟上,净值跌跌不休,那滋味……真不好受。
做私募,最关键的不是“牌照”,而是“业绩”和“策略”。你得想清楚,你是做股票多头,还是量化,亦或是套利?你的策略有多大的容量?面对不同的市场环境,你的策略还能跑多久?这些都需要你事先有深入的研究和清晰的判断。光有个好听的名字,或者抄袭别人的策略,是走不远的。
举个例子,有个朋友,看准了市场上的一个细分领域,比如某个行业的价值投资。他花了很多精力去研究这个行业,也积累了一些优质的标的。然后,他设计了一个相对封闭期的产品,明确了投资目标和风险收益特征,并且做了充分的压力测试。这样的产品,才能吸引到对这个领域有认同的投资人。
这一点,我得特别强调。很多人觉得,我们都是小私募,管好自己的业绩就行了,合规什么的,大公司才需要。错!大错特错!一旦被查出违规,轻则罚款,重则吊销牌照,血本无归。我见过不少因为信息披露不及时、不准确,或者运作过程中存在利益输送等问题被处罚的。尤其是刚起步的小私募,更容易在合规上栽跟头,因为资源有限,可能就觉得能省就省。
合规风控,这可不是一句空话。你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,从产品募集、投资决策、交易执行到信息披露,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清晰的流程和责任人。更重要的是,你得有真正懂合规、懂法律的人来帮你把关。找专业的律师事务所、会计师事务所合作,也是非常必要的。他们能给你提供专业的意见,帮你规避很多潜在的风险。
还有一点,关于“合格投资者”的认定,这个也非常重要。不是 anybody都可以买你的私募产品,你得严格按照法规要求,对投资者的资产、收入、投资经验等进行尽职调查,确保他们符合要求。这不仅是对投资者的负责,更是对自己公司的保护。
有了产品,有了团队,有了一点点业绩,接下来就是募资。这是很多小私募的“生死线”。很多时候,你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产品,可能因为没人信你,没人愿意掏钱而无法成立。如何募资?这绝对是一门艺术,也是一门科学。
我的经验是,初期不要好高骛远,先从自己最熟悉、最信任的人脉开始,也就是你的“LP”(有限合伙人)。可以是你的亲戚朋友,也可以是过去合作过的客户,只要他们认可你的能力和策略。把你的投资理念、策略、风险控制以及你为什么能赚钱,清晰地告诉他们。用真诚和专业打动他们。
当然,你不能只依赖熟人。随着你业绩的积累,可以逐渐拓展到机构投资者,比如银行、券商的理财部门,或者一些家族办公室。但这个过程会非常漫长,需要你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,并且持续拿出好的业绩来证明自己。
我有个朋友,他做了个小型的量化策略私募,一开始募集很艰难。他并没有因此放弃,而是坚持在一些行业沙龙、投资论坛上分享自己的观点,并且愿意花时间跟每一个潜在的投资者进行深入的沟通。后来,他慢慢积累了一些口碑,也吸引到了一些对量化投资感兴趣的个人投资者。等他的规模上来一点,业绩也开始显现,才慢慢有机构开始关注他。
最后,我想说的是心态。成立私募,绝对是一场马拉松,不是短跑。你会经历很多起起伏伏,会有很多人质疑你,甚至会有失败。你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,能够承受压力,并且不断学习、不断进步。不要因为一两次的失败就否定自己,更不要因为一点点的成功就骄傲自满。
从某种意义上说,成立私募,就是从一个“投资人”或者“研究员”变成一个“创业者”和“产品管理人”。你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投资本身,还要考虑公司运营、团队管理、市场推广、合规风控等等方方面面。这其中的挑战,远比你想象的要大。
总而言之,个人成立私募,并非遥不可及。关键在于你有清晰的思路、扎实的专业能力、严格的合规意识,以及最重要的一点——坚持不懈的精神。如果你准备好了,那就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吧。
上一篇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