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中国农业怎么样?”这问题,问出来总觉得有点虚。好像一问,就能得到一个标准答案,然后大家就都明白了。但干我们这行的,心里清楚,这事儿太复杂了,没法一句话说清楚。要我说,好坏都有,而且变化太快,昨天还是回事儿,今天可能就变了。真要聊,得一点点掰开了说。
我刚入行那会儿,你走在农村,看到的大多是小块的土地,一家一户,种点自己吃的,再卖点剩下的。那会儿,农民是最辛苦的,起早贪黑,靠天吃饭。现在呢?大片的地块多了,合作社、家庭农场,规模化种植在不少地方已经成了主流。你去东北看看,机械化程度高得惊人,插秧、收割,大机器一开,效率就上去了。这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,粮食产量稳定了,咱们的“饭碗”端得更稳了。
当然,这中间也有阵痛。好多小农户,因为种种原因,土地流转出去了,自己去打工了。有些人觉得这是好事,解放了劳动力;但也有些人,是真放不下那片地,那是他们一辈子的根。怎么让他们在土地规模化之后,也能有体面的收入,这问题,到现在还在琢磨。
你看现在一些地方,引进的都是新品种、新技术。就拿育种来说,过去我们主要靠引进,现在很多科研机构、企业自己研发的品种,产量高、抗病性好,而且更适应咱们中国的土壤和气候。我在推广一个新品种的时候,看到农民试种的几亩地,比他们原来种的产量高了将近20%,而且品质也好,这就直接提高了他们的收入。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进步,才是实在的东西。
光有地、有种子还不够。现在讲究的是中国农业的现代化,科技是关键。我经常去一些现代化的农场,那才叫一个“酷”。无人机在天上飞,监测作物长势、精准施肥;传感器埋在土里,实时传回土壤的湿度、温度、养分含量。这些数据,通过一套系统分析,就能告诉你什么时候浇水、施什么肥、用多少量。这不像我们以前,凭经验,有时候准,有时候就差那么一点。
我接触过一个做智慧农业的公司,他们开发的那个APP,能让农民足不出户,就能管理好几十亩地。这不仅是提高了效率,更是把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了。这对吸引年轻人回流农村,是个好事。我有个老家亲戚,就是靠着这套系统,把家里的几亩地打理得井井有条,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。而且,他现在有更多时间琢磨怎么把农产品卖出去,怎么做品牌,而不是一天到晚泡在地里。
当然,这种科技推广也有难度。比如,成本问题,有些先进设备还是挺贵的,对普通小农户来说,一下子投入这么多,压力不小。还有就是技术的普及和培训,不是所有农民都习惯用手机、电脑来种地。这需要一个过程,也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。
过去,农民最头疼的就是“卖不出去”。但现在,随着消费升级,大家对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,不光要吃饱,还要吃得好、吃得健康、吃得放心。这就对中国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:要从生产为中心,转向市场为导向。
我见到过很多合作社,他们不再是简单地把收上来的粮食卖给中间商,而是开始注册自己的品牌,搞深加工,甚至发展起了农产品电商。你去淘宝、京东上看看,很多做得好的农产品品牌,包装精美,故事也很吸引人,价格也比普通的要高不少。这就说明,品牌化、精细化运营,是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。
我也亲眼见过一些尝试,比如,某个合作社尝试搞“认养农业”,城市居民可以提前“认养”一小块地,自己来种,或者委托合作社种,最后收获的农产品直接寄回家。这种模式,既解决了农产品的销路问题,也让城市居民对农业有了更直观的了解,是一种很好的连接方式。虽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,但这种创新模式,值得借鉴。
但凡事儿都有两面。现在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也不少。比如,土地的利用效率,一些地方还是存在浪费;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,虽然在严格监管,但偶尔还是有负面新闻;农民的收入结构,单纯靠种地,很多时候还是不高,需要多元化发展。
还有就是,我们现在很多农村,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,留守老人和儿童多,怎么把年轻人吸引回来,让他们愿意留在农村创业,这是个大问题。我们看到的那些成功的案例,往往是围绕着特色产业、品牌建设、科技创新做的文章。所以,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,一定是多条腿走路,不能光盯着粮食生产,还要关注全产业链的提升。
总的来说,中国农业现在的状态,可以用“日新月异”来形容,但“日新”的背后,是无数人在摸索、在改变。从整体上看,进步是巨大的,但具体到每一个地方、每一个农户,情况可能千差万别。所以,你要问“怎么样”,我只能说,正在变得越来越好,但这条路,还没走完,而且需要我们持续地努力和创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