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保险双录”,这几个字听着挺唬人,但说白了,就是保险销售环节里,为了保障客户和公司利益,强制进行的一次录音录像。很多客户可能觉得这是个形式,我们做销售的,一开始也觉得是增加了麻烦。但时间长了,你就会明白,它背后的一些考量,尤其是对我们一线销售人员来说,它到底意味着什么。
保险双录,起源于监管部门对保险销售过程的规范化要求。说白了,就是怕有些销售人员为了业绩,夸大产品收益、隐瞒关键条款,或者误导消费者。尤其是一些复杂的产品,比如分红型、万能型寿险,条款确实比较多,普通老百姓一下子听明白不容易。一旦出了纠纷,扯皮起来没完没了,对消费者是损失,对公司信誉也是损害。
所以,强制性的录音录像,就成了一个最直观的证据留存方式。简单来说,就是销售人员在介绍产品、解答疑问、进行关键信息告知时,要被录下来。投保人签字的过程,也要被录制。这样一来,如果事后客户说“我没听清楚”、“销售人员没跟我讲过”、“我被骗了”,我们至少有个底气,拿出录音录像来核实当时的情况。
核心目的,我理解就是要确保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准确性,同时也要留存销售过程的真实轨迹。这就像是给整个销售流程加了一道“双保险”,一层是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,另一层就是客观的音视频证据。
在实际操作中,“双录”可不是你随便拿手机录个小视频就行。这背后有一套相当严谨的流程和技术支持。我们公司现在用的基本上都是专用的录音录像设备,或者是通过特定的APP、系统来完成。
比如,当我们跟客户沟通完,觉得可以签单了,就会进入“双录”环节。销售人员要坐在一个固定的位置,面对镜头,清晰地介绍产品名称、主要保障、缴费方式、犹豫期、以及一些需要特别提醒的风险点。然后,还会问客户是否理解,有没有疑问,客户的回答也要录进去。
更关键的是,像费率表、合同条款摘要,这些重要的信息,都要在录制过程中展示给客户看,并且需要客户口头确认已经收到并了解。最后,客户在投保单和合同上的签名过程,也要完整地录下来。这个过程,说实话,有时候挺耗时间的,尤其是在跟一些不太熟悉的客户沟通的时候,得多解释几遍。
老实说,“双录”刚开始推行的时候,我们很多同事都觉得是个负担。首先,得熟悉一套新的操作流程,技术上可能也会有些生疏。其次,客户有时候觉得不自在,好像被监视一样,不愿意配合。再有,万一录制过程中出现设备故障、网络中断,或者客户突然有事中断,整个流程又要重新开始,这都很影响效率。
为了应对这些,我们公司进行了多次培训,教我们怎么熟练使用设备,怎么在自然的状态下与客户完成录制,怎么在关键节点提示客户。我们也学会了提前跟客户沟通,解释“双录”的目的,争取他们的理解和配合。有时候,我们会选择在比较安静、光线好的环境进行录制,这样效果会更好,客户的感受也相对好一些。
还有个小插曲,有一次我碰到一个客户,他特别喜欢插话,或者在关键信息点上表现得很不耐烦。当时我一边要按流程说,一边还得安抚他,最后录制效果并不理想,公司要求重新录。那次我才深刻体会到,做好“双录”,不仅仅是技术操作,更考验的是销售人员的沟通技巧和现场应变能力。
虽然过程有些繁琐,但从长远来看,“双录”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。我记得有个客户,签单后几个月,突然说当时买的产品和她理解的不一样,想要退保。我们拿出当时的“双录”视频,发现销售人员确实在关键条款上讲得不够清楚,甚至有些口误。结果,公司最终还是按照客户的理解进行了处理,并且对那名销售人员也进行了相应的处罚。
这件事情让我觉得,“双录”就像一面镜子,它真实地反映了销售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。它不仅仅是证据,更是对销售过程的一种监督。如果销售人员用心、诚实地去介绍产品,那么“双录”就是对他最好的保护;反之,如果是“猫腻”,那“双录”就是“现行犯”的铁证。
对于消费者来说,他们也应该认识到“双录”的存在,并积极配合。当销售人员让你确认信息、回答问题时,一定要认真对待,因为这些都会被记录下来。这其实是在帮你建立一份最直接、最有效的权益保障。
现在,“双录”已经成为保险销售的标配。未来,我觉得随着科技的发展,这个过程可能会更加智能化、便捷化。也许会有更高级的人工智能识别技术,能够自动识别销售过程中的关键信息点,甚至评估销售人员的合规性。
另外,也可能在特定产品、特定销售渠道上,会有更精细化的“双录”要求。比如,一些高净值客户的复杂投资型保险,可能需要更深入、更个性化的录制内容。
总的来说,“双录”是保险行业合规化、规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,也是未来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。对我们销售人员来说,适应并用好它,才能在这个行业里走得更稳、更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