聊到基金卖出看哪个,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,不少基民拿到手里,知道怎么买,怎么定投,但真到了要卖的时候,就有点犯迷糊了。感觉像是手里揣着个不明所以的包裹,不知道什么时候才算合适。网上说法很多,什么净值跌了多少,什么市场情绪,看得人眼花缭乱。但说实话,很多时候,那些“标准答案”并不管用,或者说,远远不够。
大家最直观的,当然是看基金净值。涨了就开心,跌了就焦虑,想卖的时候,要么是觉得“哎呀,不能再涨了,我要落袋为安”,要么就是“完了,跌成这样,赶紧止损”。我见过太多人,因为这净值的一点点波动,就纠结半天,然后稀里糊涂地做出了不怎么样的决定。我当年刚入行的时候,也犯过这种傻,总觉得净值是唯一的晴雨表。结果呢?就是高买低卖,或者该拿的时候卖了,不该拿的时候死扛。
事实上,基金净值的涨跌,只是基金表现的一个结果。它背后是持仓股票、债券的表现,是基金经理的操作,是市场整体的流动性,甚至是宏观经济的周期。你只盯着这个结果,就像只看烧水壶在烧,却不知道是水没烧开,还是已经烧干了。没有理解原因,就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。
比如,某天你持有的股票型基金净值涨了3%,这可能看起来很棒。但如果同期指数涨了5%,甚至基金经理说他的目标是“超越指数3%”,那这3%就没那么光鲜了。反过来,跌了2%,但同期指数跌了4%,那也许基金经理的表现是合格的,甚至可以说是“跑赢”了市场。所以,看净值,一定要结合它所处的环境,结合它和它应该比的那个“对手”比,才有点意义。
基金经理,才是你买基金的真正“代理人”。他们拿着你的钱去投资,他们的思路、他们的操作,才是决定基金长期表现的核心。所以,在考虑卖出的时候,我个人非常看重基金经理的“言行一致”。
怎么看?首先是看他们的公开表述,比如季报、年报里的投资策略,他们对市场的判断,对未来走向的预期。当市场发生变化,或者基金的持仓出现调整的时候,他们有没有根据之前的策略进行解释?有没有及时地向投资者沟通他们的想法?如果他们的解释听起来合情合理,并且和他们过去的操作风格没有太大出入,那可能问题不大。
我记得有个朋友,买了一只科技主题基金,基金经理之前一直在说看好某几个细分领域。结果市场风向一变,这基金经理突然开始大幅减仓这些领域,去买了一些他之前从未提过的,甚至风格有点不搭的板块。这时候,我就提醒他,这个经理的“言”和“行”出现了割裂,他的逻辑可能已经变了,或者他在应对市场压力时,出现了我们不熟悉的“应急处理”。这种情况下,即使净值还没怎么跌,我也觉得需要提高警惕了,考虑是不是该“离场”了。
相反,有些基金经理,即使市场大跌,他们依然坚持自己的投资逻辑,公开说“我们看好XX,正在加大XX的投入”,然后持仓也确实是这么做的。这种“言行一致”就给了投资者一种信任感,知道经理是在按照自己的理念在操作,而不是随波逐流。这种基金,即使短期净值跌了,我反而觉得可以再等等看,甚至考虑补一点。
很多时候,一只基金的净值不错,但这份“不错”是怎么来的,这很重要。这就是所谓的“业绩归因”。你卖出基金,不能只看它“有没有赚钱”,更要看它“赚的是什么钱”。
举个例子,一只股票型基金,净值涨了10%。但这10%里面,有多少是来自于它持有的那些“龙头公司”的稳健增长?有多少是来自于“政策受益股”的短期炒作?又有多少是来自于基金经理“择时”抓住了市场的反弹,或者“高抛低吸”的操作?
如果一个基金的业绩,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那些短期、概念性的炒作,一旦风口过去,或者政策出现变动,它的净值可能就会快速回落,甚至跌得比谁都惨。这种业绩,就不是我们想要的“可持续的”好业绩。在这种情况下,即使净值还在高位,我也可能会考虑卖出,因为我知道这份“涨幅”并不稳固。
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情况,买了一只债券基金,感觉它近期的收益率比同类基金高不少。仔细一看,原来是重仓了一些“高息债”,这种债券本身风险就比较高,一旦信用评级出现下调,或者市场利率大幅波动,它的价格就可能出现剧烈波动。这种“高收益”,其实是以牺牲一部分安全性换来的。所以,即使当时净值还在上涨,我也觉得这种“业绩”背后藏着风险,考虑卖出,换成一些配置更均衡的债基。
这是最根本的一点,也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。你当初买这只基金,是为了什么?是为了孩子的教育基金?还是为了自己的养老?是为了短期投机赚一把?不同的目标,对应的卖出时机和逻辑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如果你的投资目标已经达成,比如你计划用这笔钱在一年后买房,现在距离那个时间点越来越近,即使基金还在涨,你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,也可能需要考虑逐步卖出,把钱转到更稳健的资产里。这并不是因为基金不好,而是因为你的“投资生命周期”到了一个节点。
再比如,你最初看好某家公司的发展前景,所以买了持有这家公司股票的基金。但后来,你对这家公司基本面的看法发生了变化,觉得它不再具备当初的潜力了。这时候,即使基金经理没有操作失误,你也可以考虑卖出。因为你买的是“公司”,而基金只是工具,当工具所指向的“标的”不再符合你的初衷,工具本身的好坏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。
我曾经有个客户,买了一只新兴市场股票基金,目标是“博取高增长”。结果几年过去,他发现自己更倾向于稳健的资产配置,对高风险的投资有点“力不从心”了。虽然那只基金表现也不错,但他告诉我,他的风险偏好变了。这种情况下,即便基金还在涨,我也建议他根据新的风险偏好,逐步减仓,或者换成他更喜欢的稳健型基金。这就是“投资目标是否达成,或者是否需要调整”的体现。
最后,有时候也得看看大盘和相关板块的整体情况。虽然我前面强调别只盯着净值,但市场整体的“估值水平”和“情绪指标”在决定是否卖出的时候,依然有参考价值。
比如说,你持有的股票型基金,投资的股票普遍估值都快到历史的“天花板”了,市盈率、市净率都高得离谱,这时候市场情绪往往也是非常亢奋的,大家都在追涨。这种时候,即便基金经理还在努力操作,但一旦市场出现任何风吹草动,那些高估值的股票就可能面临巨大的回调风险。我的经验是,当大家都觉得“还能涨”的时候,往往离“跌”也不远了。
再反过来,市场一片悲观,大家对后市都没什么信心,但你仔细分析,发现很多优质的资产估值已经跌到了一个很低的水平,这时候,也许不是卖出的好时机,反而是考虑“逆向投资”的时候。当然,对于大部分投资者来说,在市场极度悲观的时候,我们内心的“卖出”冲动会非常强烈,而“买入”的念头几乎没有。这恰恰说明,很多时候,我们反着做,也许反而能抓住机会。
我记得在2015年股市大跌前夕,很多基金的净值已经跌了很多,但市场上的“杠杆牛”情绪依然还在蔓延。然后,又出现了一些“去杠杆”的消息,这时候,虽然基金经理还在努力维持业绩,但我自己就觉得,这个市场有点“虚火太旺”,回调的可能性非常大。果然,之后的市场出现了大幅的调整。这种时候,即使基金经理还没有明确发出“卖出”信号,但从市场的宏观角度判断,提高警惕,逐步减仓,也是一个非常理性的选择。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