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钢铁产能过剩多少?”这个问题,问出来的时候,很多人心里其实就明白,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,而是一个牵扯到方方面面、错综复杂的大麻烦。
说到钢铁产能过剩多少,我总觉得那些动辄上亿吨的数字,有时候反而让人摸不着边际。记得前几年,我们厂里也经常接到各种关于产能压减的指标,一纸文件下来,就得算计着怎么停掉几条线,减多少产量。但每次开会,听到别人说的数字,总感觉跟我们实际感受到的不一样。我们厂明明已经把低效的土法炼钢设备都拆了,淘汰了不少落后产能,但感觉市场上整体的“压力”并没有明显减轻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是因为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“影子产能”?还是统计口径的问题?我总觉得,那些数字,很多时候只是一个大致的框架,真实的过剩程度,得结合市场需求、技术水平、环保要求等等一起来看。
有一次,我去南方一个钢厂调研,他们那边的情况又有点不一样。那个厂效益还不错,产品也算是比较有竞争力,但他们也抱怨说,市场上的恶性竞争太厉害了,报价一天一个样。明明他们有技术优势,有品牌效应,但没办法,别人为了把量走出去,宁可亏本卖。这种情况下,产能的“过剩”就不光是设备堆在那里,而是真正对市场价格形成了一种持续的“毒害”。
而且,产能这东西,它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。技术在进步,设备在更新,新的工艺可能效率更高,耗能更少,但同时,它也可能意味着更大的单体规模,或者更高的单机产能。如果说前几年我们淘汰的是几吨、十几吨的小型转炉,现在即便产能总量没变,但换成了几百吨的大型转炉,整体的“潜在”产能释放能力,其实还是增加了。这种隐性的扩张,是数字很难直接体现的。
我印象最深的一次,是处理一个停产很久的老厂。我们去评估的时候,发现设备还在,厂房也还在,甚至连一些基本的配套设施都还在。虽然它早就不能正常生产了,但名义上,那些“产能”还在。这种“僵尸产能”,你说它算不算过剩?我觉得算,而且这种产能的存在,有时候比那些还在运行的低效产能更麻烦。因为它占用着土地、人力、行政审批等资源,而且一旦市场风向稍有变化,或者政策稍微放松一点,这些“僵尸”就可能死灰复燃,再次加入到市场的厮杀中来。
我们当年也尝试过,就是给那些产能落后的企业一些补贴,让他们自愿关停。想法是好的,但实际操作起来,问题就很多。有些企业拿到补贴之后,把设备卖了废铁,然后换个名头,用更小的规模、更简陋的设备,换个地方接着生产。这种“打游击”式的存在,让整个产能治理变得非常棘手。我们这边在“减法”,那边可能就在“加法”,而且还是在隐蔽的角落里。
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,就是很多地方政府为了GDP,或者为了维持就业,不愿意轻易关停本地的钢铁企业,即使这些企业效益不好,污染又大。这种“地方保护主义”,也是造成产能过剩难以根本解决的重要原因。我们见过不少这样的情况,某个地方的钢铁厂,虽然亏损严重,但因为是当地的“支柱产业”,无论如何都要维持。这种情况下,谈“过剩多少”,就变得非常微妙,因为有些“产能”,它承载的不仅仅是经济指标,还有社会功能。
聊到钢铁产能过剩多少,我总觉得大家有时候过于关注供给端,而忽略了需求侧的变化。过去十几年,我们国家城镇化进程快,基建投资大,对钢铁的需求是爆发式的。那时候,产能不足才是大问题。但现在,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,房地产行业的降温,基建投资的放缓,传统的钢铁消费领域,增长势头明显减弱。与此同时,像汽车、家电这些行业,虽然也在发展,但对钢铁的品种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,对普通螺纹钢、线材的需求,相对就没那么强劲了。
更何况,现在的经济,越来越强调“高质量发展”。这意味着,我们不能再简单地用产量来衡量一个行业的好坏。一个高效、节能、环保的钢铁厂,可能产量不如一个粗放型的厂子大,但它的价值,它的可持续性,是远远超过后者的。所以,当我们讨论钢铁产能过剩多少的时候,我们其实也在讨论,有多少是“低效产能”,有多少是“污染产能”,有多少是不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“落后产能”。
我记得几年前,我们有个客户,做汽车零部件的。他们反馈说,以前买钢材,就是比谁价格便宜,谁交货快。但现在,他们越来越关注钢材的成分、力学性能、表面质量,甚至对供应商的环保资质也有要求。这意味着,即使市场上还有大量的钢材,但对于那些高端、特种钢的需求,有时候依然是紧俏的,甚至需要进口。这种结构性的供需错配,也是“产能过剩”背后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现象。
所以,回到“钢铁产能过剩多少”这个问题,我的理解是,与其纠结于一个精确的数字,不如更关注“过剩的产能”到底是什么样的产能。是那些低效率、高污染、技术落后的产能?还是那些不符合市场需求、结构单一的产能?如果是这样的产能,那压减它们,其实就是一种进步,一种优化。我们不能因为要“减产能”,就牺牲掉那些真正有竞争力、有技术、有环保意识的企业。
从我们公司的角度来看,这么多年,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就是提高产品附加值,研发新材料、新工艺。比如,我们现在在做一些高端汽车用钢,还有用于新能源领域的特种钢材。这些产品,虽然占总产量的比重不大,但利润率高,而且对技术的要求也高,不容易被低效产能所冲击。这或许就是一条可能的出路:不求“量”的绝对领先,但求“质”的有效提升。
而且,别忘了,除了国内市场,国际市场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维度。虽然国际上也有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,但如果我们的产品真的有竞争力,符合国际标准,那么“走出去”也是化解国内产能过剩压力的一种方式。当然,这需要我们对国际市场的需求有深入的了解,并且能够提供符合要求的产品和服务。这就像我们公司,虽然也在面临国内市场的竞争,但我们在海外市场也取得了一些突破,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们对国内市场的依赖。
总的来说,钢铁产能过剩多少,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。它更像是在问,我们如何才能让中国的钢铁行业,从一个“大”行业,变成一个“强”行业。这个过程,必然是伴随着阵痛的,但也正是这种阵痛,才能逼迫我们去思考,去改变,去找到真正可持续的发展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