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问我,非典延迟了多久?其实这个问题,问出去的时候,就已经带了几分模糊。因为“延迟”这个词,在不同的语境下,意义差太多了。是说它在全球传播的时间,还是说它对我们正常生活按下暂停键的时长?又或者是,它对某些行业,比如我们当时熟悉的旅游、餐饮,造成的冲击,其“后遗症”又算不算是一种“延迟”?这得慢慢说。
我记得那是2003年春季,具体月份,说实话,脑子里的印象已经开始模糊了。最开始,大家听到“不明原因肺炎”,也都没往“大”了想。毕竟,每年都有流感,也都有一些新发病例。那时候信息不像现在这么爆炸,我们主要通过电视新闻,还有就是街头巷尾的议论。我当时就在一家旅行社工作,每天听到的最多的,就是关于“SARS”的传闻,还有一些关于病人隔离的零星消息。
当时zuida的感受就是一种不确定性。一会儿说只是个别病例,一会儿又说传染性很强。大家都在观望,都在打听,但很少有人真的能拿到一个清晰、确定的答案。我记得有个周末,客户突然打tel来取消了好几个团,说是不敢出门,害怕。那时候,我们才真正意识到,这事儿可能比想象的要严重得多。那种“延迟”,是从大家开始真正紧张起来,到采取行动,中间就隔着这么一层不透明的空气。
那时候,最早一批感染者出现,然后是聚集性爆发,再到后来,整个城市的气氛就变了。口罩成了标配,公共场所也开始加强防控。这个过程,在我们这些一线从业者看来,其实是相当快的。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,可能就是从“没事儿”到“事儿大了”的转变,这个“过渡期”,说长不长,说短也不短,就看你身处的位置和接收到的信息了。
说起非典延迟了多久,其实也涉及到我们当时的应对速度。那时候不像现在有这么成熟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快速反应机制。很多工作都是摸着石头过河。记得当时很多医疗物资的调配,也需要时间。大家都在想办法,但很多流程,都是在疫情爆发之后才逐渐建立起来的。比如说,那个时候,大家才开始重视社区的联防联控,才开始学习如何科学地进行隔离和消毒。
我当时一个朋友在一家小型的餐饮企业工作,他们那时候就因为不敢开业,生意受了很大的影响。老板每天愁眉不展,但也只能等着政府的通知,等着疫情过去。那个“等”的过程,对于很多小企业来说,就是一种无声的“延迟”。你没办法主动去做什么,只能被动地承受。很多原本计划好的活动,比如团建、聚会,都取消了,这无形中又拉长了大家恢复正常生活的感觉。
我们旅行社就更不用说了。整个行业几乎停摆。等到疫情终于得到控制,大家又开始重新规划行程,但那种对旅行的渴望,以及对安全的考量,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。重新恢复到往日的繁忙,也需要一个过程,这个过程,也可以理解为一种“延迟”效应。
除了经济上的,我觉得心理上的“延迟”也很关键。经历了那样一段全民高度紧张的日子,即使疫情过去了,大家心里也还是会有点阴影。比如,在人多的地方,还是会下意识地保持距离,看到有人咳嗽,也会多看几眼。这种心理上的“惯性”,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消退。所以,从这个角度看,非典延迟了多久,也可以理解为它对我们社会心理造成的影响,需要多久才能完全平复。
我记得那时候,一旦有某个城市又出现新增病例,大家又会紧张起来。这种“反复”,让那种“回归正常”的感觉,变得更加飘忽不定。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,会觉得那个时期很漫长,但当时身处其中,时间又是以一种非常奇特的方式流逝的,有时候感觉一天像一年,有时候又觉得转眼就过去了。
其实,如果非要给“非典延迟了多久”一个精确的数字,我个人觉得是挺难的。因为它是多维度、多层面的。如果从最早的零星病例到全国范围内的广泛传播,再到有效控制,再到社会秩序的全面恢复,每一个阶段的时间跨度都不一样。而且,对不同行业、不同人群的影响,“延迟”的时长也不同。所以,与其纠结于一个具体的数字,不如去理解它对我们整个社会带来的改变和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