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有些基金没有评级?老股民给你聊聊这事儿

外汇交易 (1) 12小时前

为什么有些基金没有评级?老股民给你聊聊这事儿_https://wap.letulww.com_外汇交易_第1张

咱们买基金,习惯了看评级,什么五星、四星的,好像有了评级,基金就有了“质量认证”,心里踏实。但你会不会也碰到过,想找个评级,结果愣是查不到?别奇怪,这事儿挺普遍的。今天就跟你聊聊,为什么有些基金,特别是新基金或者一些特殊的基金,压根就没有评级。

新基金为何“裸奔”?

这事儿,得从评级这事儿本身说起。基金评级,说白了,就是第三方评级机构,比如晨星、海通证券、天相投顾这些,对基金的历史业绩、基金经理、投资策略、风险控制等等进行一套复杂的打分和评估。这个过程,是要时间的,而且对数据有要求。

尤其是新基金,刚成立没多久,或者刚开始运作。你想啊,评级机构要评估,得看人家跑了多久吧?至少得有个几个月,甚至一年半载的业绩才能看出点门道。基金经理是不是名副其实,投资风格稳不稳定,这些都需要时间来验证。没足够的数据,评级机构也无从下手,总不能凭空给个“一星”或者“五星”吧,那也太不负责任了。

而且,有些新基金,尤其是刚发行的,可能是首次募集,募集期可能就几天。募集完成后,资金到账,开始建仓,这都需要时间。在建仓初期,基金的持仓可能会比较分散,或者为了快速建仓,可能会有一些市场短期波动的痕迹。这时候的净值波动,还不足以形成稳定可比的业绩曲线,评级机构自然也难以在早期给出有意义的评级。

特定类型基金的“特殊待遇”

除了新基金,还有些基金,即使运作了一段时间,可能也找不到评级。这里面,有的是因为基金本身的性质就比较特殊。你想,有些QDII基金,投资的是海外市场,汇率波动、海外政策都会影响其表现。评级机构在评估这类基金时,需要考虑的因素会更多,数据来源也可能更复杂,评估难度自然就大了。

还有一些另类投资基金,比如投资于私募股权、对冲基金的,这些基金的运作模式、信息披露程度都和传统的公募基金有很大不同。它们可能不定期披露净值,或者投资标的本身的流动性差,这些都给标准的基金评级带来了挑战。评级机构往往有自己的评级标准和模型,如果基金不符合这些模型的要求,或者提供的数据不足以进行分析,自然就可能不被评级。

我记得有一次,有个朋友问我关于一只投资于某个新材料领域的私募基金,问我这基金怎么样。我当时也去查了,的确没有找到公开的第三方评级。后来跟这家机构的销售了解,他们也说,这类专注于细分行业、投资周期较长的基金,很多时候会选择不参与第三方评级,或者评级机构本身就很少涉足这类领域。原因也很直接,一是信息披露的限制,二是投资策略和风险特征与大众化产品差异太大,评级标准难以兼容。

评级不是“万金油”

还有一种情况,就是有些基金,特别是规模较小、或者成立时间不长、业绩表现相对平平的基金,评级机构可能因为各种原因,比如样本量不够、市场关注度不高,就没有对其进行评级。这不是说基金不好,只是说,它还没进入评级机构的“法眼”。

而且,我们要明白,评级只是一个参考。它更多的是基于历史数据和一些量化指标。但基金的未来表现,受很多因素影响,包括基金经理的变动、市场风格的切换、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等等。有高评级的基金,不代表未来一定能跑赢市场,没评级的基金,也不代表就一无是处。

我之前碰到过一个情况,有一只指数增强型基金,刚开始的时候,因为跟踪的是一个比较小众的指数,业绩也算稳定,但就是没有第三方评级。很多投资者看到没评级,就有点犹豫。后来这只基金的表现还不错,但也没急着去搞评级,可能他们更专注于投资本身。这事儿也让我觉得,评级这东西,有时候是锦上添花,但不是必需品。

如何看待没有评级的基金?

对于那些没有评级的基金,咱们投资者也不能一概而论。首先,要看它是属于上面说的哪种情况。如果是新基金,那可以理解,耐心等待其业绩的沉淀。如果是特殊的投资类型,那就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基金的投资策略、风险收益特征,以及基金公司的实力。

更重要的是,要学会自己去研究。别光盯着评级。要看看基金的募集说明书、基金合同,了解它的投资方向、投资范围。看看基金经理的过往经历、投资理念,甚至可以去查查他管理的其他基金的表现。关注基金的持仓情况,了解它主要投资了哪些行业和股票。这些信息,比一个简单的评级,更能帮你做出判断。

还有,你可以关注一些专业的财经媒体或者投资论坛,看看有没有关于这只基金的讨论和分析。虽然这些信息不一定完全客观,但也能提供一些参考视角。我个人就比较倾向于,如果一只基金没有评级,但它的投资逻辑清晰,基金经理靠谱,并且我能理解它的投资策略,那我还是愿意去考虑的。

评级背后的“生意经”

其实,评级这事儿,也有一点“生意经”在里面。有些基金公司,为了获得更好的评级,可能会投入一些资源去配合评级机构,提供更详尽的数据,甚至可能在某些方面进行一些“优化”。而评级机构,也需要通过提供有价值的评级服务来收费。所以,这个过程中,信息披露的充分性、标准化的程度,就变得很重要。

一些小型的基金公司,或者一些侧重于特定细分市场、追求长期价值的基金,可能在配合评级机构这方面就不那么积极,或者说,评级机构对它们的关注度也相对较低。这并不代表它们不好,只能说,它们走的路线,可能和那些被广泛评级的“主流”基金有所不同。

我有时候会觉得,我们不应该被评级“绑架”。评级是一个工具,帮助我们做初步筛选。但最终的决策,还是要回归到我们对基金本身的理解和对市场趋势的判断。别因为一只基金没有评级,就直接把它pass掉,那样可能会错过一些真正的“宝藏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