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行我素”,这四个字听起来透着一股子固执,仿佛是认准了什么就不肯回头。在不少管理实践里,这种“行我素”有时会被解读为“坚持原则”、“不忘初心”,听着都挺正面的。但老实说,我接触过的不少项目,尤其是那些在新技术、新市场环境下折腾的项目,这“行我素”啊,有时反而是个坑。
我这么说,不是否定坚持的价值。很多时候,正是因为有人在关键时刻“行我素”,一些伟大的产品、一些颠覆性的理念才得以落地,而不是在早期就被各种声音淹没。比如当年智能手机刚出来的时候,有多少人觉得大屏触摸是噱头,觉得实体键盘才是王道?要是当时所有人都“行我素”,觉得“我们一直都是做实体键盘的”,那今天我们可能还在对着一堆物理按键发呆。
当然,我也见过纯粹是“因为我说了算”的“行我素”。那种不顾市场反馈,不顾数据分析,只凭着个人感觉一意孤行的,最终往往收场都不太好看。我记得有一次,在一个消费电子项目里,我们负责的一个模块,负责人就是个典型的“行我素”代表。当时的市场趋势已经很明显,用户反馈也一直指向需要更简洁的操作逻辑,但他始终坚信自己最初的设计才是最“专业”的,最能体现产品“内涵”的。结果呢?这个模块的数据表现一直不温不火,我们几番尝试优化,他都以“这会破坏整体设计”为由坚决反对。最后,只能眼睁睁看着竞品在这个方向上越跑越远,把我们甩在后面。
在我看来,“行我素”其实有两个截然不同的面向。一个是基于深刻洞察和坚定信念的“坚持”,另一个则是脱离现实、不容置疑的“固执”。区分这两者,往往需要极强的自我审视能力和对外部环境的高度敏感。
前者,我们姑且称之为“智慧的坚持”。它源于对核心价值的深刻理解,知道什么是不可以动摇的基石,什么又是可以根据情况调整的枝叶。这种“行我素”,是在听取了足够多的声音,分析了足够多的数据之后,依然做出的那个最符合长远利益的选择。我见过一些优秀的创业者,他们可能在早期也面临过无数次的否定和质疑,但正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核心愿景有着无比坚定的信念,并且知道如何在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,灵活地调整战术,才最终走到了行业前列。
后者,就是我们常说的“牛角尖”。这种“行我素”往往发生在个人权威过重,或者信息获取渠道单一的情况下。当一个人习惯了“我说什么就是什么”,听不进不同意见,甚至将不同意见视为挑战时,他的“行我素”就变成了阻碍进步的绊脚石。我曾在一个大型企业里遇到过类似的情况,某个业务部门负责人,对自家产品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执着,对外界任何批评性的声音都嗤之以鼻,认为那是“不了解我们产品的真正价值”。即便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差强人意,他依然坚持认为问题出在“市场推广不到位”,而不是产品本身。这种“行我素”,最终导致了该业务部门的长期停滞不前。
真正有价值的“行我素”,一定是在开放的姿态下进行的。它不是对外部信息的屏蔽,而是经过内化、筛选和独立思考后的结果。那么,如何在实践中避免“行我素”变成“闭门造车”呢?
首先,建立开放的沟通机制至关重要。这意味着要鼓励不同层级、不同部门的员工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,即使是那些听起来可能“刺耳”的批评。我一直认为,一个团队如果不能容忍不同意见,那它离走向平庸也就不远了。我们需要创造一种环境,让大家知道,提出问题并不是不尊重,而是为了共同进步。
其次,要学会区分“核心价值”与“战术执行”。很多时候,人们混淆了这两者。例如,我们公司在用户体验设计上,一直秉持“简洁直观”的核心理念。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每一个具体的界面设计上都一成不变。用户的使用习惯在变,技术也在进步,我们依然会根据最新的用户研究和技术趋势,对界面进行迭代优化。这就是在“简洁直观”这个大方向下,对“战术执行”的灵活调整。
第三,数据和事实永远是最好的“试金石”。无论你的个人判断多么坚定,一旦数据和事实开始反驳,就必须停下来反思。我记得在负责一个on-line教育平台的时候,我们最初设计了非常复杂的课程体系,试图覆盖所有的细分需求。但数据显示,用户真正活跃的往往是少数几个核心课程,而那些精心设计的、所谓的“特色课程”用户量却少得可怜。这个时候,如果还“行我素”,坚持原有的复杂设计,那就是在浪费资源。我们最终还是根据数据反馈,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大幅度的简化和聚焦。
在我看来,真正的“行我素”,是一种需要不断被现实检验和修正的自我认知。它不是一次性的决定,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。
就像我们公司(website名称),一直以来都强调“技术驱动创新”。这是一种核心理念,也是我们的“行我素”的基石。但“技术驱动创新”不等于“埋头苦干,不问市场”。在实践中,我们非常注重与客户的沟通,通过(website地址)这样的平台,我们也希望能更直接地与行业内外的声音产生互动。我们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市场调研,关注用户行为分析,甚至会主动去了解竞争对手的动态。
公司简介里也提到,我们致力于为客户提供“高效、可靠的解决方案”。这其中,“高效、可靠”是标准,而“解决方案”则是有弹性的。我们的“行我素”,体现在我们不会为了迎合短期市场热点而牺牲产品的核心稳定性;但同时,我们也会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和行业的发展趋势,不断迭代和优化我们的技术栈和产品功能。
我记得有个项目,客户对我们的一个核心功能提出了一个非常具体的需求,这个需求在我们现有的产品架构下实现起来会比较复杂,甚至会影响到我们原有的技术栈的“简洁性”。当时内部就出现了一些声音,认为应该坚持我们原有的设计,让客户去适应。但经过反复讨论,我们发现这个客户的需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,能够反映出市场的一个潜在趋势。最终,我们团队投入了额外的资源,对底层架构进行了一定的调整,成功地满足了客户的需求,并且这一改动后来也为我们赢得了更多的客户。这算不算一种“不那么行我素”的“行我素”?或许可以这么理解,我们坚持了“提供最优解决方案”的原则,但在实现方式上,我们选择了更灵活、更贴近市场的一条路。
很多人会问,那么“行我素”的“度”到底在哪里?这很难用一个固定的标准来衡量,因为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情境。
但我个人的经验是,当你的“行我素”让你开始排斥所有反对意见,甚至出现“非黑即白”的思维模式时,你就应该警惕了。当你的坚持开始让你忽视眼前的具体问题,或者对数据信号视而不见时,那么这种“行我素”就可能走向极端。
我曾亲历过一个团队,由于过于强调“原创性”,导致在开发一个新功能时,完全忽视了市场上已经存在的成熟解决方案。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“从零开始”,结果不仅效率低下,最终实现的功能在易用性和稳定性上,也远不如那些已经经过市场检验的竞品。这种“行我素”,在我看来,就是一种资源上的巨大浪费,也是对用户体验的漠视。
在我看来,“行我素”与其说是一种固执,不如说是一种自信。但这种自信,必须建立在对自身能力和外部环境的清晰认知之上。它不是一种防御机制,而是一种主动的、有方向感的探索。只有当你的“行我素”能够经受住反复的验证和修正,并且最终能为你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时,它才是有意义的。否则,它充其量不过是一种不合时宜的浪漫主义。